簡體
書評
書評
書評:《無宗教信仰人士的崛起》,詹姆斯·埃默里·懷特 著

詹姆斯·埃默里·懷特(James Emery White)著《無宗教信仰人士的崛起:理解和接觸無宗教信仰人士》(The Rise of the Nones: Understanding and Reaching the Religiously Unaffiliated),貝克(Baker)出版社 2014 年出版,224 頁。

讓我們從一個枯燥的數據開始:8.1%。這是 1990 年美國宗教認同調查(American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 survey),願意自稱「無宗教信仰」人士所佔人口的比例。快進到 18 年前的 2008 年,同樣的調查,這個數字變成了 15%。四年之後,皮尤宗教與公共生活論壇(Pew Forum on Religion and Public Life)2012 年的研究顯示,這一比例增長到了 19.3%。 也就是說,每五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宣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換句話說,在大約 20 年的時間裡,自稱沒有宗教信仰的美國人在數量上翻了一番,而且沒有跡象表明這一趨勢正在放緩。這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宗教」人口。統計數據不再那麼無聊了,不是嗎?

顯然,「無宗教信仰人士」正在崛起。作爲唯一蒙召向萬民傳講福音並訓練門徒的機構,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教會該怎麼辦?

在《無宗教信仰人士的崛起》一書中,詹姆斯·埃默里·懷特(James Emery White)給出了答案,或者說是爲美國教會向無宗教信仰人士傳講基督的福音提供了願景。作爲哥頓·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前任院長和梅克倫堡社區教會(Mecklenberg Community Church,全美發展最快的教會之一)的創會牧師,他似乎特別有資格寫這本書。

懷特以清晰、引人入勝的風格、生動的比喻、聖經的根基和正確的歷史觀,爲教會應對不斷變化的宗教環境提出了一條清晰的變革之路。本書分爲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懷特告訴我們誰是「無宗教信仰人士」;在第二部分中,他給出了向他們傳福音的計劃。

誰是「無宗教信仰人士」?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識別目標,你不會是個優秀的射手。你可能會充滿熱情、力量和喜樂地射箭,但如果你不知道該瞄準什麼,你就不可能射中任何東西——至少不可能射中任何你應該射中的東西。今天的許多教會就像認不清目標的弓手。他們想把基督傳給「非基督徒」,但他們並不真正知道「非基督徒」是什麼樣的,所以他們的目標就不真實了。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也是非常有用的部分),懷特努力爲我們描繪了「無宗教信仰人士」的肖像。事實上,這既是一幅肖像畫,也是這些新興人類所處的廣泛社會場景。首先,本書提供了大量統計數據,這些數據證明了「無宗教信仰人士」的興起不是一時的流行。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告訴自己,這些「無宗教信仰人士」只是千禧一代因爲推遲生孩子而需要更多時間回到教會而已。事實並非如此。

那麼,他們是什麼樣的呢?他們不是充滿敵意的無神論者,而是對宗教態度曖昧的無神論者(26-27頁)。懷特說,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反對上帝的觀念,只是對充滿律法(權力)、槍支(政治)和金錢的教會感到厭惡。「無宗教信仰人士」是世俗化、私有化和多元化後基督教世界的產物,在這個世界裡,許多人認爲他們已經聽過並拒絕了福音,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甚至沒有基本的神學知識來對福音做出陳述(90-91 頁)。受「壞宗教」的感染,他們不相信自己是罪人,而是「犯錯者」。他們尋找的不是確鑿的論據,而是具有「本真性」和維基百科式的言論——大眾多數意見認可的真實性(63 頁)。

這就是爲什麼老方法根本行不通。簡單的傳福音活動或者佈道會不吸引他們,即便你精心設計了,他們也不會來,因爲他們沒有尋找信仰,也不會被這類活動吸引。

決定向他們傳福音

那麼,我們該如何接觸他們呢?懷特說,當我們決定努力時,最重要的轉變就來了。懷特認爲問題在於我們的教會專注於錯誤的增長。我們沒有尋求更艱難的、改變信仰的增長來吸引非信徒和無宗教信仰人士,我們忙於生理增長(生孩子)、浪子增長(把離開的人拉回來)或轉移增長(從其他教會吸收成員)(74頁),結果,我們所有的計劃、講道和關懷都進入了維持模式或迎合這些類型的增長。

只有當我們理解並優先考慮「歸信」型增長時,我們才會做出必要的犧牲改變來吸引他們。回到我們之前的比喻,既然我們知道目標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需要真正以「無宗教信仰人士」爲目標(96 頁),並決定向它射擊。

以「無宗教信仰人士」爲目標的教會

那麼,以「無宗教信仰人士」爲目標的教會有哪些特徵呢?首先,我們需要摒棄「如果你努力了,他們就會來」的心態(88 頁)。「無宗教信仰人士」可能喜歡喝咖啡,但他們更會對扶貧之類的事業做出回應(100頁),他們會來看看邀請他們加入的社區。對「無宗教信仰人士」來說,他們感興趣的順序是公益 → 社區 → 基督。不過,當他們來到社群中時,他們需要體驗恩典和真理,或者說,體驗恩典這一獨一無二的強大真理(121 頁),恩典使福音與所有其他系統區分開來。

即使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翻譯」他們的需求,但講道和教導仍然是中心環節,不能受到削弱。我們必須努力聆聽充滿敵意的文化敘事和思維習慣,並加以回應,同時重新調整我們的護教學,減少對舊有的、以證據爲基礎的方法論關注,以應對「無宗教信仰人士」傾向於對聖經提出的道德異議。然而,只有當一個共同體能夠體現這一點,並爲那些正在經歷這一過程的人提供空間時,這種情況才會發生。這個共同體重視生活中的身體合一,而不是讓「無宗教信仰人士」感到厭惡的那種基督教內訌(142 頁,145 頁)。

最後,在更實際、也可以說是務實的一章中,懷特說你需要打開「前門」。換句話說,要關注教會本身和週末聚會,營造友好、開放的氛圍(153 頁)。清理座位,保持整潔;如何保持教會建築的整潔表明你對主的敬畏(159 頁)。音樂不是萬能的,但精益求精很重要,就像老一輩的宗教改革家一樣,我們不該把音樂弄得雜亂無章(157 頁)。發展穩固的兒童事工;人們可能會覺得你的講道有點欠缺,但如果他們的孩子喜歡兒童事工,他們就會留下來(155 頁)。

關注和讚揚

雖然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本書時基本上都點頭表示同意,但我還是有幾個問題。雖然懷特提到的大多數務實之舉都是無害的,或者大多是有幫助的,但我還是對其中幾點感到疑惑:雖然這可能有利於吸引人們加入,但他們留下來後會發生什麼呢?是的,他們帶著消費者心態而來,但他們的持續體驗是否應該強化這些心態呢?舒適的體育場式座位(廢棄教會傳統的長凳)可能會表示你的歡迎(160 頁),但這對長期的敬拜體驗有什麼影響?是的,我們想讓「無宗教信仰人士」進來並改變他們的信仰,但這些改變對我們長期的門訓有何影響?

至於保持主要教義,避免不必要的衝突,我完全贊成。但當教義區別出現時怎麼辦?懷特引用了《約翰福音》13-17 章,說新約中最主要的合一是「關係上的合一」(145 頁),而不是絕對的統一或一致。然而,保羅卻說信徒的合一在於一主、一信、一洗(弗 4),換句話說,就是認信和神學的合一。那麼,當你們無法就洗禮達成一致時會發生什麼呢?同樣,我相信懷特會給出答案,但我希望他能談談一個有強成員制實踐的教會應該如何處理「公益 → 社區 → 基督」的模式。此外,這種方法如何處理這一代的福音派信徒流失到其他「更古老」的傳統中(即皈依天主教),遠離他們成長過程中更普遍、更基本的福音信仰?

拋開問題不談,作爲一名青年事工傳道人,我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及時的信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把頭埋在沙堆裡。根據我接觸到的千禧一代的情況,懷特對「無宗教信仰人士」的分析似乎是正確的。事實上,決定與「無宗教信仰人士」接觸,也就意味著決定與「千禧一代」接觸。

懷特在《無宗教信仰人士的崛起》一書中所做的不僅僅是敲響了警鐘。他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資源,讓我們瞭解並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告誡牧師們不要擔心老舊的座位,也不要擔心風琴師是否應該開始穿緊身牛仔褲,這本書會幫助你向那些不老舊的人分享永恆的福音。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Book Review: The Rise of the Nones, by James Emery White.

作者: Derek Rishmawy
2024-07-08
福音
103期
無宗教信仰人士的崛起
千禧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