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工作是由我們讀者的慷慨解囊所促成的。
立即捐助
講章不應像釘子般只強調單一主旨,而應像螺絲般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帶著鋒芒,將真理層層旋入聽眾心中。健全的講道應貫穿解釋、呼籲、勸勉與應用,使聽眾在任何時刻都能抓住信息的核心。
畢列治提醒牧者:事工的核心不是技巧或成功法則,而是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牧者的職責不僅在講台上,更在群羊中。此書兼具神學深度與牧養智慧,值得所有事奉者反覆閱讀與思考。
提摩太·凱勒的《21 世紀教會成長學》不僅是一部關於城市宣教的指南,更是一場關於福音與文化關係的神學反思。本文從全書的結構與重點出發,評析凱勒如何在情境化與聖經忠心之間尋求平衡,並探討他對教會使命、講道與文化參與的洞見。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重新思考:當教會置身現代城市之中,如何既進入文化,又不被文化同化。
這篇問答系統地說明了準備解經式講道的核心步驟——從默想經文、分析結構,到提煉主旨、應用真理,再到寫作與潤色講章。它提醒講道人,講道的力量不只來自內容的準確,更來自信息的清晰、應用的具體與呈現的智慧。
牧師在新教會任職的第一年該不該推動改革?答案沒有一概而論。本問答指出,不同類型的教會需要不同的節奏與策略:成長中的教會宜穩健觀察,衰落的教會需要果斷行動,而維持現狀的教會則可從小處入手,建立信任再謀改革。
使用逐字稿、大綱或筆記並無固定優劣,關鍵在於哪種方式最能幫助你忠實、清晰地傳講真理。完整寫出講稿能磨鍊思路、澄清表達,即使最終講道時不照稿宣講,也能使所宣講的信息更集中有力。
雖然理想情況下,講道者能直接從經文結構中推導出講道大綱,有助於會眾看見經文邏輯,但有時爲了更忠實、有力地傳達經文主旨,講道者也可調整講道的次序或結構。忠於經文,不等於被經文的結構束縛。
年輕牧師在帶領教會更新或改革時,往往會遇到信任的考驗。本文指出,真正的帶領不是靠權柄推動改變,而是以愛與委身贏得信任。牧師若要帶領群羊走過痛苦與犧牲的過程,必須讓會眾確知他是爲他們的益處、並願長期與他們同行的人。信任不是策略,而是牧養的根基。
本文指出,儘管現代教會設立了許多職務名稱,但新約僅確立了兩種職分:長老與執事。作者主張,所有教會員工都應符合這兩種職分的資格與職責,無論其職位名稱爲何。唯有如此,教會才能保持合乎聖經的秩序與見證,牧者與會眾的關係也能清晰而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