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爲瀕臨消亡的教會帶來生機的五個因素

我所牧養的頂峯教會(Summit Church)建立於 1962 年。然而在 2001 年,頂峯教會(當時叫「家園高地浸信會」Homestead Heights Baptist Church)卻成爲了一間停滯不前、日漸衰落的浸信會。當時的牧師因不道德行爲敗漏而引咎辭職。在他之前的牧師曾試圖複製柳溪模式(Willow Creek model)但沒有成功,再之前的牧師屬於神學上的中間派。我就任的那一年是教會聚會人數和奉獻連續下降的第四年,當時教會前景黯淡。

五個賜生命的因素

只有上帝能起死復生。但以下是我學到的五條經驗,我相信它們在我們教會的復興中做出了貢獻。

第一,內在轉變推動外在變化。

正如外在道德行爲的變化無法改變人的內心一樣,外在的教會項目或結構變化也無法振興教會。如果你不先加熱一根金屬棒就嘗試彎曲它,要麼它會完全抗拒改變,要麼它會斷成兩截。

只有通過傳講福音,基督徒才會發生內在的改變。當人們更多地瞭解神和祂所做的事時,他們就會願意擴張自己去影響他人。

有推動改變的時候,也有隻傳講耶穌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需要智慧。一間教會如果有了「起初的愛心」(啓 2:1-10),就很可能會爲了完成使命,去經歷哪怕最令人不舒服的改變。

隨著頂峯教會生發出對失喪之人的愛,改變我們的結構以接觸更多的人就變得相對容易了。

第二,不要低估「勢」(momentum)的力量。

改變正在成長的教會比較容易,就像踏正在行駛的自行車比較容易一樣。在任何組織中——包括教會,「勢」都可以爲你提供變革所需的資本。《孫子兵法》是一部有 2500 年歷史的軍事經典著作,它的作者孫子說過,「勢」是將軍最寶貴的盟友。如果知道如何造勢,小軍隊也能贏得大勝利。

你可以考慮首先集中精力改變那些阻礙教會成長的事情。一旦教會開始成長了,你就會發現改變其他事情變得更容易了。當人們體驗到新基督徒在他們中間誕生的喜樂時,他們就會更願意放棄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情,轉而去做那些能夠有效地向他人傳福音的事情。

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鼓勵你花更多的時間來培養那些支持你的會眾,而不是與反對你的會眾接觸。「勢」和激情往往能讓反對者保持沉默。因此,與其花大量時間救火,不如自己去造勢。

當我第一次參加頂峯教會時,我們選擇忽略一些問題,至少是暫時忽略。這些問題包括著裝、音樂風格、聚會時間長短,以及效率低下(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聖經)的章程。我們做出了一些關鍵的改變,我們知道這些東西標誌著教會的新一天到來了,我們還爲即將開展的一些外展活動設定了幾個大目標。當我們達到這些目標時,我們爲神在其中的信實大大歡慶了一番。在其中一次外展活動之後,我們爲第一位非裔美國基督徒施洗。一位後來成爲我們長老會主席的老先生走到我面前,眼含熱淚地對我說:「孩子,我對你正在做的很多改變並不感冒。但如果這樣的體驗是對我們未來的預嘗,那算我一個。」

在第一年裡,我爲一位來自其他國家的交換生施洗。我碰巧會說她的母語(我曾在她的國家生活過幾年),所以我用她的母語爲她主持了洗禮。從那以後,大家基本上可以接受我所給出的任何建議了。兩年內,我們改變了著裝要求、賣掉了房產、重寫了章程,所有這些改變都沒有收到反對票。如果我在第一年提出這些建議,肯定會鬧得滿城風雨。但是當我們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之後,這些事情就自然而然地改變了。

打贏幾場傳福音的「戰役」,然後慶祝它們。我們看到《詩篇》的作者不就是這樣做的嗎,既是爲了堅固自己的靈魂,也是爲了激發對未來的憧憬。在《詩篇》第 48 篇中,可拉之子告訴以色列人:「你們當週遊錫安,四圍旋繞,數點城樓,細看她的外郭,察看她的宮殿,爲要傳說到後代。因爲這神永永遠遠爲我們的神。

第三,謹防沒有用處的戰鬥。

第三個教訓與第二個教訓息息相關。要謹防沒有用處的戰鬥,無論打得多麼值,都不會給你帶來多少戰略益處。

有些戰鬥(往往是值得打的戰鬥!)在振興教會這場更大的「戰爭」中對你毫無幫助。通常如果你推遲這些戰鬥,那麼日後就能輕鬆贏得勝利,而不會讓任何一方流一滴血。知道什麼時候該打哪些仗。

我注意到完美主義的領導者往往很難接受這一原則,因爲他們無法區分「正確的事」和「權宜之計」。我們有時會忘記,復興教會與贏得戰鬥無關,而是關於帶領會眾。

使徒保羅似乎明白這一點。有時,他允許人們詆譭他;有時,他捍衛自己的使徒身份。有時,他自己遵守律法;有時,他公開斥責那些拒絕擁抱自由的人。他總是選擇對宣教有戰略意義的方式參與其中。(林前 9:19-27;加 2:11-15)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容忍教會中公開的罪或嚴重的教義錯謬。這只是意味著我們要在正確的時間打正確的仗。

第四,創建差派文化。

在我看來,創建差派文化對於振興教會至關重要。得到復興的教會認爲自己是與神一起完成使命的群體,而不是基督徒鄉村俱樂部。

爲了鼓勵這種心態,你可以做的一件非常實際的事情就是差派盡可能多的人去參加短宣旅行。與海外宣教士在一起,比別的方式能讓我們對宣教生活有更多認識。這種心態越多融入教會血液,教會成員就越願意在自己的環境中應用宣教原則。

在頭兩年,我們向海外差派了很多人手和領袖。這花費了很多錢,佔用了寶貴的時間,卻做成了兩件事。首先,它鼓勵了我們教會的慷慨。在看到實際的需求之後人們就開始紛紛慷慨解囊。這些短宣可能花了我們很多錢,但它們的回報卻數倍於我們的花費。其次,它讓我們的會眾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像海外宣教士一樣,在努力地向我們的城市傳福音。

當你在教會中創建差派文化時,一些最好的成員可能去植堂建立教會或去宣教了,這對你來說可能是損失。但不要害怕,差派文化會塑造更多的領袖來替代他們。這對我們來說就像五餅二魚一樣:我們送出去的越多,收穫的就越多。

第五,引導你會眾的渴望。

法國神祕主義者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里(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曾經說過:「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催促人們去撿木頭、分工和發號施令。相反,要教他們學會嚮往廣闊無垠的大海。」當會眾渴望救贖世界時,他們不僅會忍受你所提出的改變,還可能會自發提出一些變革。這才是教會真正煥發活力的時候。

同樣,正是傳講福音產生出這種渴望。福音讓我們敬畏耶穌,祂本富足,卻爲我們而變爲貧窮。它感動我們爲他人倒空自己,就像祂爲我們倒空自己一樣。福音將人們從中產階級的沉睡中喚醒,跟隨耶穌尋找和拯救失喪之人。它激勵人們去愛窮人、陌生人和遭遺棄者。

上帝在十字架上顯明自己,通過復活啓示自己,福音教導我們透過上帝的憐憫來看待這個世界。福音使我們充滿勇敢的信心,讓我們用威廉·凱瑞(William Carey)的話說:「期待上帝的偉大之事,然後謀求爲上帝成就大事。」

福音讓我們渴望看到上帝的榮耀充滿地面,就像水充滿海洋一樣。它讓我們對神國度的熱情勝過追求現狀安逸。隨著福音越來越成爲我們教會的中心,我看到會眾做出了最令人驚歎的事情——有的從較富裕的社區搬到較貧窮的社區,有的收養不受歡迎的孩子,有的關愛難民,有的與鄰居分享基督。

因此,你自己要沉浸在福音中。默想它,直到它在你胸中燃燒,讓你無法抑制。然後傳講它,讓它做復興的工作。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Five Factors that Brought Life to a Dying Church.

作者: J.D. Greear
2024-07-18
教會
禱告
文化
復興
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