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我們發現許多宣教禾場中的宣教士們在建立福音中的合作關係時容易偏離正軌,掉入路邊兩條危險的溝渠中。一條溝是渴望建立合作關係的宣教士因爲受到試探從而降低神學上的認信標準,我想這種危險對本刊讀者來說並不常見。另一條溝是不願在神學上妥協的宣教士因爲忽視拓展福音中合作關係的美好。
擁抱堅實的教會大公性的教義可以在宣教中預防這兩種危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闡明大公教義既維護也宣揚聖經的全部真理。忠心的宣教合作關係有助於福音深入廣泛地傳揚。
事實上,神學真理最早的一些表述——《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和《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都毫不羞愧地宣稱,獨一、聖潔、使徒的教會也是大公教會。當然,這些信條無法預知未來神學上的混亂。[1]
最初大公(Catholic)教會僅指普世教會,與地方教會的表達相對應。幾個世紀之後在關於教義的爭論中,「大公」一詞被用於指代與羅馬主教權威和教導相一致的教會。今天,許多人一提到大公教會,就會很快地認爲這是在指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神學術語內涵豐富,所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羅馬天主教會。
耶路撒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公元 315-386 年)是耶路撒冷的主教並出席了公元 381 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當時《尼西亞信經》正在撰寫之中。西里爾解釋了信經作者所使用的「大公」一詞的含義:
教會之所以被稱爲「大公」,是因爲它遍及全世界,從地極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還因爲它普遍且毫無遺漏地傳授了人類應該瞭解的所有真理,包括可見和不可見的、天上和地上的;並將所有階層的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博學的和無知的,都納入了真宗教的影響之下;還因爲她廣泛地醫治和治癒靈魂以及身體犯的各種罪,並在教會自身中擁有各種可稱得上美德的行爲和言語,以及各種屬靈恩賜。[2]
西里爾對大公的定義包含四個明顯的要素。[3]
第一,地理範圍上的普世性。
至高無上的神——是創造者、統治者、審判者、救世主和救贖主,祂的國度延伸到每一個地方。神國度在地理上的普世延伸是祂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知自然而然的結果。
第二,豐富的真理、教導和教義。
西里爾斷言,福音的所有論述都真實,足以提供人類所需瞭解的關於上帝的一切知識。聖經是完全、完備和充足的。
第三,普遍適用。
普遍適用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會得到救恩(那就成了普救論,universalism),而是指福音有能力拯救每一類人群,並不因他們的經濟階層或社會地位而加以區別或排斥(加 3:26-29)。教會是大公的,因爲每種語言、文化、種族、部落和民族所屬的人都會成爲上帝子民中的一部分。福音的普世性不只是巧合;它最終是上帝救贖墮落世界之使命和目的的一部分(啓 7:9-11)。
第四,普遍有效性。
西里爾強調了福音的力量能將罪人從一切邪惡的束縛中解救出來並培育他們的信心和美德。福音能有效地恢復所有人與上帝之間的正確關係——只要他們憑信心來到神面前,無論他們過去犯了什麼罪。
關於大公的這四條真理迫使教會向外展開充滿活力的宣教工作,尋求天國在地理上的擴張,讓全世界一同稱頌主名。大公不僅是幫助教會忠於使徒信仰的錨,也爲普世宣教提供了神學基礎。[4]
在西里爾觀點有益的啓發下,請思考在神向萬國宣教的使命中大公教義推動教會參與這一使命的四個原因。
第一,上帝揀選一群特定的人是爲了普世宣教。
並不是教會在某一時刻簡單地決定將所有民族都吸納進來。相反,萬民得救原本就在神最初的計劃中,也是神的目標。當神呼召亞伯拉罕時(創 12:1-3, 15:5-18),祂計劃通過亞伯拉罕祝福地上的萬族。上帝選擇以色列民族是爲了祝福萬族萬民,而不是讓他們獨自享受上帝的祝福和應許,將自己與其他受造物隔絕開來。
第二,耶穌在《馬太福音》28 章中給了我們一個大公的使命。
耶穌在大使命中四次使用了「所有」(all)一詞。耶穌說祂有「所有的權柄」(太 28:18),現在祂派門徒向世界宣告祂的主權。耶穌還命令門徒們到萬邦(all nations)去(太 28:19),教導他們所有(all)的教訓(太 28:20),並提醒所有門徒耶穌將常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all the ages,太 28:20)。
大公代表完全、全備和普世;因此,正確解讀馬太福音 28 章的話我們就能看到這是一個大公性的使命。
第三,耶穌在《約翰福音》17 章中做了一個大公性的禱告。
耶穌以自己與天父的合一爲基礎,爲基督徒之間的合一禱告。爲什麼?「叫世人可以信」(約 17:21)。因此,合一既是建立在神聖三位一體教義上的存在現實,也能實現教會向世界宣教使命中的最大效益。
第四,五旬節的屬靈復興是大公性的。
五旬節時鄰近邦國的居民來到耶路撒冷,聽到福音覺得扎心,就問道:「我們當怎樣行?」(徒 2:37)。三千人因福音悔改,接受了洗禮,成爲當天屬靈豐收果實中的一部分(徒 2:37-41)。通過方言的神蹟,上帝從萬邦中聚集了祂的子民,並以此表明福音的普世性。這一天「揭示了教會作爲大公教會的性質和使命」。聖靈在五旬節收穫的果實是大公的,這就將上帝的子民永遠連結在一起,共同承擔福音的使命。[5]
忠心的宣教士們會問,這種大公的視角應該如何影響他們在宣教領域的工作。請考慮三個實際應用。
第一,教會大公性迫使宣教士優先考慮地方教會。
既然基督給了我們一個大公使命,敦促我們到萬國中,因此只要有可能,宣教士就應該追求並優先考慮與現有當地教會合作。具有健康大公視角的宣教士在到達禾場開始工作時,會熱切地服事已經存在於這個特定環境中的基督新婦。
很多時候,熱心的宣教士到達禾場後急於奔赴一個福音最少被傳揚的地區開展事工,卻不幸忘記了尋找已經存在的教會。我們向失喪之人傳福音的興奮常常讓我們忽略基督爲這一使命已經建立好的忠心信徒團體。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是短視,忘記了大公,也貶低了在我們之前所做美好的福音工作。
那麼,宣教士同道們,你附近有哪些教會是你可以幫助和鼓勵的?有哪些牧師,即使他們的神學並不完美,你仍然可以與他們相互鼓勵?你可以幫助並影響哪些牧師讓他們變得健康?有什麼本地教會是你願意順服並加入的?有哪些傳福音的教會值得鼓勵、稱讚、爲他們禱告並與他們合作?
思考這樣的問題會重新調整你的觀點,使你優先考慮神看重的事情。你可能認爲與本地教會合作會分散你宣教工作的精力,但這是不健康的,因爲基督視教會爲祂的新婦。在可能的情況下,與當地傳福音的教會合作是你開始工作時首先要做的,儘管他們並不完美。誰知道呢,也許你會成爲神用來幫助他們成長爲更健康教會的工具。
第二,教會的大公性迫使宣教士跨越宗派和組織界限開展合作。
耶穌在馬可樓的禱告向我們表明,大公與合一不僅是制度性的,而且也是功能性的,因此我們應該渴望跨宗派和跨組織的合作。這並不意味著宣教士應該在教義上降低標準,擺出妥協的大聯合姿態。而意味著只要能在福音和其他主要教義上達成共識,我們就應該尋找機會建立合作關係。
我們常常陷入這樣一個陷阱:好像大使命的完成全靠我們的宣教機構。在評估特定地點的福音見證時我們只通過自己宗派、團隊或組織的視角來評估。這種短視限制了我們認識神的工作。
所以問問自己,在你周圍還有哪些組織在忠心地服事?如何在自己的組織之外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和聯繫?在你所處的環境中,還有其他忠於福音的教派嗎?你所能夠建立的成員間的盟約關係可能受限在自己所屬的本地教會,但你是否能尋找建立其他團契、支持和合作關係呢?
第三,教會的大公性迫使宣教士持守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
聖經中的大公教義提醒我們,我們並不是在獨自維護真福音。我們在福音中的夥伴關係不僅跨越地域和文化,而且跨越時間。正如猶大勸上帝的子民,我們必須「要爲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猶 3 節)。健康的宣教士會把自己連結於歷史中的正統信仰。從根本上說,上帝賦予教會保存真信仰和教義的使命。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 3:15)。
宣教士常常感受到使命的緊迫性,隨後就會讓嚴謹的教義受到微妙的侵蝕。他們可能會變成獨行俠,在他們的環境中不受本地機構的問責和監督。然而,如果地方教會是上帝保存和傳播福音的工具,那麼如果忽視教會沖淡了福音本身,我們應該爲此感到驚訝嗎?
宣教中的弟兄姊妹,我們明白有時會存在非常獨特的情況,但只要有可能,你就應該在你所處的環境中與一個合乎聖經的地方教會聯合。讓自己順服於教會的領袖和會眾。讓你的生活和教義在神設立的保護之下,這是神爲堅固真心悔改之人和維護福音中的正確教義而設計的保護。這樣做,你就在忠心地持守大公教義,並在與諸多歷史上和未來的教會合作。
回顧我們在禾場宣教的歲月,一些最甜蜜的回憶是和我們自己圈子之外的天路客一起度過的。無論是聽長老會教授上的課,參加當地浸信會朋友舉辦的會議,還是與基督聯合兄弟會(Brethren in Christ,是新教福音派,具有主教結構和阿米念派神學,根源於門諾派和德國改革宗社區並與衛理公會有著密切的聯繫——譯註)的弟兄一起查經和禱告,我們都在艱難的環境中得到了其他同信福音之基督徒的激勵。
請不要誤解我們的意思:我們喜歡在自己所屬的地方教會中與志同道合的聖徒們保持密切關係。我們最多的精力理所當然地集中在這裡。但是,看到神的恩典在其他組織、宗派和姐妹教會中顯明出來,這經常提醒我們,神在這個世界上的工作遠遠超出了我們所能看到的。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雖然我們有許多這樣美好的回憶,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在宣教禾場上會過於短視,看不到神做工的方式。我們的心常常被蒙蔽,像以利亞一樣說:「做耶和華先知的只剩下我一個人,巴力的先知卻有四百五十個人」(王上 18:22)。值得慶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親愛的宣教士們,抬起眼睛,看看上帝在你們周圍所做的美好工作。擁抱堅實的大公視角,讓它迫使你爲了教會和上帝的榮耀,謹慎、明辨、樂觀地尋求合作。
[1] 本文前兩節轉載自浸信會復興中心(Center for Baptist Renewal)早先的一篇文章《大公如何迫使宣教》(How Catholicity Compels Missions),作者約書亞·鮑曼(Joshua Bowman),特此致謝。https://www.centerforbaptistrenewal.com/blog/2020/8/3/how-catholicity-compels-missions。
[2] 耶路撒冷的西里爾,要理問答 18 章 23 條。《耶路撒冷的西里爾:第十八講——論論道,在神聖大公教會中,肉體的復活和永生》("Lecture XVIII On the Words, And in One Holy Catholic Church, and in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Flesh, and the Life Everlasting"),收錄於《耶路撒冷聖西里爾教理講義》(Catechetical Lectures of St. Cyril of Jerusalem),保羅·伯爾一世(Paul A. Böer Sr.)編輯, (Veritatis Splendor Publications 出版社 2014 年出版), 第 626-627 頁。Bettenson, 《已故基督教父》The Later Christian Fathers, 39 頁。
[3] 托馬斯·亞歷山大·萊西(T. A. Lacey)所著 Catholicity: Conciones Ad Clerum 一書(倫敦:A.R. Mowbray 出版,1914 年),99-104 頁。亞瑟·加布里埃爾·赫伯特·斯密(A. G. Hebert)所著 The Form of the Church 一書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54), 99-105 頁。
[4] 有關大公與宣教的更全面討論,請參閱約書亞·鮑曼(Joshua Bowman):《跨文化宣教合作關係》(Cross-Cultural Missional Partnership: Mediating Relational, Cultural, and Hermeneutical Tensions for Mutual, Faithful Missional Engagement,Eugene, OR: Pickwick, 2023), 93-124.
[5] Hallig, We Are Catholic, 99.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How Catholicity Compels 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