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發刊詞
我的朋友本(Ben)建議,《九標誌》應該有一期專門探討卡爾·楚曼(Carl Trueman)的書 《現代自我的崛起與得勝》(The Rise and Triumph of the Modern Self)以及表現型個人主義(expressive individualism)的主題。本所在的教會,華盛頓特區國會山浸信會的長老們剛剛一起讀了這本書,並從中受益匪淺。我也很喜歡這本書,並且已經推薦給很多人讀過它。我甚至給一位在十架路(Crossway)出版社的朋友發去電子郵件,告訴他他們一定要製作青少年版本。青少年需要理解表現型個人主義,現在、今天、立刻就需要,甚至比成年人更需要,因爲他們就成長在一個充滿它的世界中。雖是這樣,但出一期期刊來討論它?不,那是行不通的。太哲學化了,對吧?
然後本給我發了一份擬議的目錄。我想,天哪,是的,這裡有些東西。這個出期刊的想法確實可以幫助牧師和教會。所以我接受了這個想法,託了一些人撰寫文章。
幾週過去了。我又開始懷疑,這行得通嗎?這一切是不是有點抽象和學術了?像「表現型個人主義」這樣的話題,說起來就很拗口,更不要說理解了。它不像「執事」「教義」或「教會紀律」這些話題那麼具體,對牧師來說直接實用。
然而,隨後文章陸續到了:遊斯丁·哈里斯(Justin Harris)論爲什麼牧師需要理解它,邁克爾·勞倫斯(Michael Lawrence)論如何根據它進行講道,本·賴特(Ben Wright)論它如何出現在熱愛九標誌事工的教會中,沃爾特·穆勒(Walt Mueller)論及青年事工,撒母耳·雅各(Samuel James)論及互聯網,等等。天哪,是的,這些文章都很出色。牧師啊,不僅你會喜愛這些作品,你的長老們、小組長們,以及你所在教會中任何想要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其中、且常常就在我們心裡的文化的人,都會喜愛它們,
想想愛莎(Elsa)在《冰雪奇緣》(Frozen)中的歌曲「放開手」(Let it Go),這首歌我的四個女兒可能都爛熟於心:「看看我要如何去做/測試極限能否突破/沒有對錯,沒有束縛/起飛!」(譯詞來自林芯儀演唱版本)。凱勒(Tim Keller)指出,這些歌詞是表現型個人主義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是定義表現型個人主義的一個很好例子。身份的實現不是像傳統社會那樣,是通過爲家庭和人民的利益昇華我們的個人願望。相反,只有通過聲明我們的個人願望來對抗社會,通過表達我們的感受並實現我們的夢想,而不管別人說什麼,我們才能做我們自己。(《文化講道學》英文版第 134 頁直譯)。
那麼,到底什麼是表現型個人主義呢?布萊恩·羅斯納(Brian Rosner)在他剛寫的一本書(該書節選見本期)中說,它是一種世界觀,他將其總結爲七條原則:
一個人身份的某些方面——例如他們的性別、種族或性取向——是最爲重要的。(第 24 頁)
基於這些原則,我猜測的是,你完全知道羅斯納(和楚曼)在說些什麼。你也能在周圍到處看到它。
因此,理解表現型個人主義對你的教牧事工至關重要,就像在羅馬帝國的牧師需要理解異教,二十世紀初的牧師需要理解科學唯物主義和理性主義,在穆斯林世界的牧師需要理解伊斯蘭教,或者在東亞的牧師需要理解儒家思想一樣。在西方和當今世界許多地方佔據主導地位的宗教就是表現型個人主義。它塑造了我們的非基督徒鄰居、我們的孩子,甚至我們自己的宗教直覺。
主禱文不會本能地出現在我們嘴邊。布萊恩·羅斯納稱之爲「真正自我的祈禱」卻會。這是羅斯納對耶穌的主禱文進行的逐行對應的改編:
我在裡面的本質,
願你幫我找到真正的自我,
願我的國降臨,
願我的旨意成就,
從出生到七重天。
我日常的擴張,今日賜給我。
不要赦免我的仇敵
如同我鎮壓了得罪我的人。
不叫我遇見自我懷疑
救我脫離一切外在的
權威
因爲國度、權柄、
榮耀,全是我的,
從今時直到永遠。
阿們。(第209頁)
牧師啊,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人,也常常是我們教會中的人本能的、含糊不清的禱告方式。我們盼望本期能幫助你教導他們不要向他們裡面的本質禱告,而是向「我們在天上的父」禱告。
還有一件事。我們決定在每期期刊中加入一個新的專題:挑出保羅在教牧書信中列出的一條長老資格條件,並請幾位牧師爲我們所有人的益處默想該資格條件。在這一期中,我們決定集中討論「爭競」的含義。在這個社交媒體的時代,爭競是我們所有人的試探。讓我們通過禱告和默想神的道來與爭競大戰一番吧。
認識表現型個人主義
卡爾·楚曼的《現代自我的崛起與得勝:文化失憶症、表現型個人主義與性革命之路》一書摘要
表現型個人主義與教會
表現型個人主義與互聯網
「找到自我」 :互聯網如何在我們所有人裡面培養表現型個人主義
表現型個人主義與性議題
如果你想要解決 LGBTQ 問題,那就去解決表現型個人主義的問題
長老資格:不爭競
譯/校:無聲宏揚。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in the Church: Editor’s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