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編者按:
不同群體的牧師往往有他們最喜歡的書。有時,這些書籍提供的語言塑造了這些群體談話和思考的方式。我所在的圈子裡的人經常使用復興(revival)和復興主義(revivalism)的語言來描述兩種不同的事奉方式。這種用語來自伊恩·默里(Iain Murray)1994年的著作《真正的復興》(Revival and Revivalism: The Making and Marring of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1750–1858,中譯本由團結出版社2012年出版,見我們的摘要和評論)。
默里用我們在聖經中發現的那種復興來描述美國的第一次大覺醒(論到以合乎聖經的方式理解復興,見辛克萊爾·傅格森[Sinclair Ferguson]的文章)。默里藉用了所羅門·斯托達德的定義:「在某些特殊的時節,神以非凡的方式在他的百姓中帶來了信仰的復興」(xvii)。這類合乎聖經的復興藉助於普通的蒙恩途徑,但最終取決於神的決定和行動。教會做的是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宣講福音,認罪,以及祈求神拯救罪人。然而,神決定以非凡的方式行事——「風隨著意思吹」(約3:8)。藉用約拿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話說,真正的復興永遠都是「意外的」。
然而,在19世紀的最後40年間,「一種新的復興觀普遍地取代了舊的復興觀,」這是默里提到第二次大覺醒後期時說的話。他繼續說(xviii):
復興的時節變成了『復興的聚會。』復興不再是『意外的』,他們現在甚至可以提前宣佈復興,然而在前一個世紀沒人知道什麼能確保興起復興的方法,也沒有一種經過「奮興家」普及的、能近乎保證結果的系統。
默里稱這種新觀點爲復興主義。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總而言之,復興是好的;復興主義是壞的——它不利於產生真正的歸信,也不利於教會的長久福益。
雖然歷史有些複雜,不能說第一次大覺醒完全以復興爲特徵,而第二次大覺醒完全以復興主義爲特徵,但正如馬克·羅傑斯(Mark Rogers)在他的文章中說的那樣,確實可以用復興和復興主義的語言來描述事工方式的兩極。
復興主義以非改革宗關於墮落與重生的教義爲前設,它把人看成是溺水者。罪人「死」在罪惡過犯中,但顯然還沒有「死」到聽不見船上的人說「抓住我的手。」同時,船上的人應該盡一切可能——辯論、說服、哄騙,甚至操縱——讓那個人抓住伸向他的手。利用心理壓力。利用社會壓力。讓那些很酷的孩子樹立榜樣。談一談城市當中的「臨界點。」不管是什麼!只要讓人抓住這隻手。
復興則是以改革宗關於墮落與重生的教義爲基礎,它不是把人看爲溺水者,而是溺亡者。說人們在靈性上「死了」,意思就是說他們在靈性上「死了」。就好像沒有呼吸的人那樣。就像你向船下屈身並隨意叫喊,那個人也不會聽到一樣。只有當聖靈降臨並使那個人重生,他才能聽見並做出回應。道和聖靈必須一同做工,就像以西結在谷中看到的枯骨復甦一樣。以西結的講道是不夠的。必須有ruach(這是一個希伯來語單詞,意思是「氣、風、靈」——譯註)才行(結37:8-11)。
復興主義依靠的是神的話語加上我們的方法,而復興依靠的就是神的話語。
或者這樣理解:復興主義依靠的是人的智慧和非凡手段,而復興依靠的是聖經中所規定的普通蒙恩管道,如講道和禱告。復興主義依靠的是人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力量,而復興依靠的是道和聖靈。復興主義強調人的創造力和魅力,而復興強調的是悔改和順服。因此,復興主義往往榮耀的是我們的創新方法,而復興則歸榮耀給神。
請注意,復興的重點並不在於否定使用方法。傳道人必須學習,努力做工,掌握語言和語法,構思句子和段落並參與大量日常的人類活動。這並不是說一切的創新和魅力都不好。神會使用這樣的恩賜,正如他會使用各種心理和社會的力量一樣。問題在於,牧師啊,你積極尋求的是在什麼根基上建造?是以神的道爲根基,還是以道加上你自己的方法爲根基?
如果是後者,你可能已經忘了基督徒門徒訓練相對於其他一切形式的門徒訓練的獨特之處——它想要實現的是靠我們的力量根本無法實現的事情:讓死人復活,或是使人重生。狄馬可(Mark Dever)說,我們傳福音時是向著墳墓在傳。
得出三個教訓:第一,我們所有的門徒訓練都唯獨依靠神而無任何其他。第二,只有那些在神的話語中規定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三,我們絕不能把在這當中行動的人當成偶像,即使神大大地使用他們也不能,這從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和愛德華茲的複雜傳承中就可以看見,他們肯定了基於種族的奴隸制,這是有罪和可悲的事情。
然而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這些教訓,這就是今天如此多的事工最終都走向了復興主義的原因,無論是大學校園還是教會禮拜中的事工。牧師們在聽眾當中安插教會成員,讓他們在講壇上發出呼召時走向壇前,好帶動其他人也跟著到壇前。一些作者認爲,如果紐約有12%的人開始認識基督,這座城市就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大壩就會決堤。在關於教會結構的書籍中,一些教授整章地闡述創造力的價值。講道人使用扣人心絃的例子或令人痛心的數據,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們必須做的事情上面。敬拜帶領讓人一遍遍地循環唱副歌,直到情緒高漲,產生出一種與耶穌親密無間的新感覺。
本期期刊的目標是幫助作爲牧師、事工領袖和宣教士的你們,更好地認識這兩種事奉方式,好讓你們在事奉主時能更好地依靠祂。復興主義依靠的是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它帶來短期的收益。看起來碩果累累。我們渴望看到自己勞苦的果效,因此它對我們有吸引力。你們可以看到教會人數爆炸性的增長。
但這種果效往往是假的。而我們不希望你們被愚弄,因爲當牧者被愚弄的時候,在歸信數字背後的人們,所獲得的只是虛假的確據。他們走向的是與基督隔絕的永恆結局,卻一直自稱是基督徒。
然而,復興是爲長遠打根基。它憑信而行。它並不期待現在就看到我們勞苦所有的果效,而是相信神在每個事工中所做的遠超我們所期望的,就像電影《風雲人物》結尾處老喬治·貝禮(George Bailey,吉米·史都華 [Jimmy Stewart]飾)對自己工作所的發現那樣。
本期刊想要提供視角,幫助你們區分兩種事工。
「無可指責」本身就是一條資格,還是說它是其他所有資格的說明?
書評:《福音的核心:宣信,四重福音和十九世紀末的福音派神學》,伯爾尼·範德瓦勒著
譯校:無聲宏揚。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期刊:Pursuing Revival While Avoiding Reviv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