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原文標題與鏈接: How 「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 Redefines the Church
翻譯:王清彥
現代世界偉大的感悟之一就是約翰·鄧恩是對的,而西蒙和格芬克爾是錯的:我不是一塊礁石,我不是一座孤島。
從我認爲我是誰,到我對生命和宇宙的想法,我的觀念是社會性地建立起來的。這不是說我不會做獨立的決定,而是說我所生活的社會背景極大地決定了我的選擇範圍。
甚至,文化的贊同與否也在獎勵某些選擇,懲罰其他選擇。有時這種獎勵是金錢的。然而比物質獎勵更強大的,是人被認同爲正常、健康、人緣好的社會成員時獲得的社會、知識和情感的獎勵。我們人是社會性的,故而我們希望被接納在群體中。
也就是說,不考慮一個主意的客觀價值,總有一些主意看上去比其他主意更可信或者更吸引人。我們認識的每個人都認爲瘋狂的事情,我們就很難去相信它。反過來說,我們認識的每個人都認爲明顯正確的事情,我們就很容易去相信它。我們不是水流中的孤島,而是魚群,隨波逐流才算合理。
教會說:「這不像你曾想過的那麼瘋狂」
當人將這些基礎的感悟應用到地方教會及其福音使命中,會發生什麼?突然之間,你意識到地方教會並不只是一個爲福音計劃設立的宣教工作站或場所。並且你會看到,福音事工不再限定於專職人員。
相反地,整個社群變成了傳揚福音任務中至關重要的因素。這個社群成爲非信徒貌似可信的選擇。它變成了一種次文化,展示著愛和追隨耶穌並因此彼此愛和服侍看起來是怎樣的。並且其所行這一切都彷彿教會身體一起活出它的生命來。從公開聚會到小組研經,從圍坐餐桌非正式的聚會,到純粹的社交活動,在一起的生命不僅強化了共同的信仰,同樣它也向觀望中的非基督徒世界傳達一個信息:「這並不像你想的那麼瘋狂,並且如果你一躍從非信徒變爲信徒,你不會獨自一個人。」
換句話說,教會成爲一個信仰的可信結構。有意義吧?
更進一步:歸屬先於歸信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許多教會已經將此感悟更進一步。如果看到一個來自外部的似是而非的選擇能夠幫助一些人從非信徒變爲信徒,難道看到它能出自內部豈不是更好嗎?假如我們希望向非基督徒傳福音,有什麼能比邀請他們先進來,在他們承諾購買它之前先試用更加有效呢?假如社群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強大的工具,那麼讓我們把人領進來,不是當一個外部觀察員,而是作爲(觀望的)內部人,加入到我們的團體生活,同我們在一起。
結果?「非信徒」變成「慕道友」,而不是非基督徒。他們變爲我們的旅伴,只是起點不同。
實際上,這意味著讓非信徒參與到一切事務中,包括敬拜詩班,以及課後補習輔導事工,從引座到協調接送老人家。每個人都被包括其中,每個人都歸屬教會,不管信還是不信。
這種主意就是,在他們認識福音之前,他們不僅會感覺他們是歸屬教會的,他們也會相信他們所屬的,因爲歸屬感已經使得信仰可信。
但爲什麼不讓他們在歸信之前就歸屬教會?原因有三:
這是一個吸引人的主意,而且看似一個有效的主意,但這是一個壞主意。爲什麼?這裡有三個理由。
它迷惑基督徒
首先,它迷惑基督徒。我牧養一個以非正式的方式踐行這個方法多年的教會。結果我們積攢了一些內部人(有些是正式成員,有些不是),他們都宣傳自己是基督徒。問題是他們中的一些是虔誠的、委身的,而另外一些更感興趣在消遣上,仍然還有一些完全懶得做貢獻的。但是既然他們都屬於這個家,他們所有人名義上都是基督的追隨者,我們必須找到其他的解釋來加以區分:「他真的很忙碌」,「她只是不太喜歡這裡的音樂」,「他們的朋友不再待在這裡了」。而且我們必須要有些額外的分類,例如「委身的基督徒」,「嚴肅的基督徒」,「獻身的基督徒」,來把他們從「平凡的基督徒」和「差不多應該是基督徒」區分開來。
當然,我們必須盼望教會內有一定範圍的屬靈成熟度,並且預料到基督徒也會犯罪。但在這種背景下,作基督徒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並且對於基督所作的難解的聲明,如「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馬太福音12:50)或「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10:38),我們該怎麼做?耶穌提到跟隨他就要跟我們過去的生活方式決裂。但當我們開始有意模糊這條線,我們混淆了基督徒作爲耶穌的追隨者的首要意思。
它迷惑非基督徒
其次,在歸信前既已歸屬會迷惑非基督徒。在我到我所在的教會不久,一個匿名電話打進教牧辦公室,告知我們說教會領袖當中一位「活在罪中」,用的是這句話比較老套的句法。當我們調查過,這被證明是真實的。
在某種意義上,那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再次不得不說,基督徒會落入罪中,甚至是讓人傷痛的罪。
從教牧的立足點看,當這個人被冒犯的時候,真正的問題才發生了。當時這位領袖的回應是異乎尋常的:「我不會認這件事的!如果我知道這就是會發生的事情,我就永遠不會首先加入教會。」(諷刺的是,你可以有一個歸屬先於歸信的文化,同時仍然有正式的成員制度,就像我們所作的一樣)。
顯然,對於這個人而言,作基督徒並不是要順服耶穌。福音也不關乎悔改和相信。相反地,只是屬於我們的大家庭、被接納、有機會表現你自己的恩賜和興趣。當然也不會有彼此督責,也沒有委身。在我們談論問題之前,這個領袖就已經離開了。
當非基督徒永遠不被告知自己不是基督徒,反之被教導把自己當作「旅伴」、「慕道友」或者「相同信仰旅程不同階段的人」時,他們就很容易迷惑成爲一個基督徒的真正含義,迷惑福音中的信看起來是怎樣的。歸屬於一個超讚的大家庭的渴望很容易引導人歸向耶穌的社群,但永遠不是真正地引導人順從耶穌的命令來悔改和相信。
它根本上重新定義了地方教會
第三,歸屬先於歸信根本上重新定義了地方教會。地方教會是一個社群,並且在末日,一個社群不是由它的文件、建築或項目定義的,而是由它的人定義的——並且是一群人,他們的生命參與到愛和聖潔的新的創造事實中,由此創立一個新的可信的組織。
耶穌教導的是「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
保羅所教導的:「豈不知一點面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你們既是無酵的面,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爲新團;因爲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哥林多前書5:6-7)。另外一處:「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哥林多後書6:14)。
彼得的教導:「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在鑑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得前書2:12)。
約翰的教導:「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裡面。人若說他住在主裡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約翰一書2:5-6)。
根據新約,這就是教會見證基督的力量。當世人看教會的時候,當然他們看到的是罪人。但這不是他們看到的全部,他們看到的罪人,生命被福音的好消息徹底改變了。他們看到的罪人,彼此之間的愛只能用耶穌基督的死和重生來解釋。他們看到的罪人,不僅彼此相愛,而且也通過耶穌基督來愛神,他們的生命將這愛彰顯在聖潔和真理中。
回到我們開始的地方,教會只有由有信的人構成才能成爲一個可信的組織。
當教會變成一個由那些純粹同行一段旅程的人構成的社群時,所有這些就改變了。對於許多人,這段旅程的結果並不明確且是未知的。對於其他人,在到達最終的目的地之前這段旅程就已經中止。對於還有一些人,救贖的目標已經找到。但是這樣的社群本身並不是耶穌基督真理及其福音的見證。如果你可以在歸信前就能歸屬,社群就不能是個見證。
相反,社群只能見證他自己、它的溫暖,敞開和包容。但到最後,什麼才是獨一無二且令人信服的?假如你願意,在我所住的波特蘭,有很多溫暖開放的社群、次文化。但是他們不是見證耶穌。只有地方教會可以見證耶穌。更進一步,只有你必須先相信後歸屬,教會才可以見證耶穌。
簡而言之,歸屬先於歸信的思想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教會,它在很長一段時間破壞了教會見證的力量。
一個更好的主意
歸屬先於歸信是一個壞主意。有一個更好的主意,那就是耶穌在約翰福音13章中描述的:一個社群深信福音,故而它的生命以彼此相愛爲記號。他說,這樣一個社群,可以使得那些在外面的不僅認識到他們是在外面,而且渴望進入這個社群。
浮現腦中的畫面是在一個寒冷、下雪的日子中的一家麵包店,美味麵包和熱巧克力的味道偶爾飄到店外。一個小孩鼻子緊貼著窗玻璃。那道玻璃就是一道屏障。沒有這道屏障,溫暖和美味飄香就會很快消散在冷風中,也就再也不會有人知道這裡面有好東西可以尋見。但這是一道透明的屏障,使得小孩看到了裡面的好東西,並且邀請他進來。並且有一條可進入的路,是一道他必須穿過的窄門。在他進入之前,他只能看和欣賞裡面所展示的,但他卻無法享用。他一旦走入,就可以免費擁有。
當非基督徒遇上你的教會,這應該像站在那扇窗子外,而不是茫然地盯著磚牆。在你們歡迎他們並且把他們作爲按照神的形像所造之人接納時,他們應當感受到你們的愛的溫暖。當他們看見本沒有理由彼此相顧的人犧牲自己來服事時,他們應當看到關係的深度。當神的話語以會眾生命彼此連接的方式被傳講和教導時,他們應當品嚐到福音的豐盛。並且當他們聽到敬拜釘十字架和升天的主的一群人的讚美和禱告,他們應該聽到一個喜樂的社群的邀請之聲。
所以,請放下你們創立社群來歡迎外來者的方式。思索你所使用的語言,對你的接待深思熟慮,在你的敞開透明上有戰略。就像麵包店將它的麵包的香味排到外面一樣,公開地慶祝發生在你們中間的恩典和轉變的故事。然後,當你做了所有這些以後,請講明福音並邀請人在悔改和相信中回應福音。呼召他們,不要徘徊在走廊裡,而是進入窄門,並且同你一起擁抱福音中信心的豐盛。
如果教會是爲了彰顯福音中的好東西,歸信的屏障就不能被移除,因爲正是這彰顯中的共同信仰在強有力地作工邀請人進入。
許可聲明: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絡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原文與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九標誌中文事工的許可。
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9Marks網址:cn.9marks.org,電子郵件地址:chinese@9mark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