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救我們脫離了奴役——最初是從埃及,最終是從罪與死亡中得釋放。面對這樣的拯救,最恰當的回應不只是理性上的認同,而是發自內心的敬拜。歌唱正是蒙救贖之人的語言。當靈魂高呼「上帝行了大事!」時,歌聲便自然而然地湧流出來。
本文介紹了教會領袖可以在教會中推動會眾合唱的四個做法:教導會眾看到這是合乎聖經的崇拜方式,以合適的方式引入合適會眾合唱的聖詩,花時間培養音樂領袖,以及減少表演形式的特殊音樂。
聖經中充滿了歌唱。聖經中有關唱詩的直接命令有五十多條,唱詩被提及四百多次。唱詩在教會生活中不只是單向的,在我們敬拜神的過程中,它扮演著多方面、無可替代的角色。它塑造了我們的門徒生命和我們對世界的宣告。
在本篇中問答中,約拿單·李曼回答了這些問題:小組比教會重要嗎?如何牧養一個想領養孩子的未婚姊妹?本期九標誌問答由STH志願翻譯。
當我們沒有親身聚集在一起敬拜的時候,我們失去了什麼?戴恩牧師分享了15個當我們選擇在沙發上而不是在教會的椅子上敬拜時所失去的東西。這對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容易。讓我們對彼此有耐心,讓我們彼此相愛、彼此理解、彼此恩待,但是在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到位的情況下,讓我們大膽地鼓勵對方來一起共同敬拜。讓我們保護我們的身體。但不要以犧牲我們的靈魂爲代價。
唯有福音及其對應的架構才能推進公共敬拜,柴培爾非常精確地解釋了這個問題。他意識到我們的敬拜架構不僅揭示了我們的價值觀,而且還塑造了我們。因此他竭盡全力地解釋福音本身是如何形成敬拜架構的,這個架構顯示於整本聖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