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最後一章的目的是鼓勵每一位牧師考慮在未來的日子裡如何追求與其他牧師建立友誼。我們將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我們將提出十條勸勉。其次,我們將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說明事工中的友誼是巨大的祝福、屬靈成長的途徑。
我想探討的是十七世紀中葉特殊(或加爾文主義)浸信會起源的時代……他們決心不惜代價,在上帝有明確命令之處順服上帝;他們認識到,苦難是上帝用來使我們成聖的一種手段。他們還意識到,爲基督的緣故受苦是他們榮耀偉大救主的一種方式。出於所有這些原因,他們會把迫害甚至殉道視爲給教會的禮物。
作者通過分析該撒利亞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約330-379年)寫給尤西比烏斯的信指出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基督徒友誼的典範,並且這段友誼在370年代教義分水嶺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基督教發展初期,一個人要怎樣做才算是加入教會?從某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一直到第四世紀,信而受洗是加入教會的禮儀。但是,顯而易見,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
在十八世紀晚期,英國浸信會經歷了一個極大的復興,這復興是現代宣教運動的結果。是誰推動了宣教運動?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牧師們在一起有規律的會面、閱讀、討論和禱告。
深交、長交又或宜人之交花耗時間又需要犧牲,而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我們去培育和發展這樣的友誼。因此,在當今21世紀忙忙碌碌的西方世界裡,人們通常更加在意的是接收和佔有,而不是犧牲和付出。